安博体育官网 分类>>

事故起数“七连降”、主要灾情指标“五锐减”!江西怎么做到的安博体育- 安博体育APP下载- 官网?

2025-10-30 21:23:30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安博体育,安博体育APP下载,安博官方网站,安博官网,安博体育官网

事故起数“七连降”、主要灾情指标“五锐减”!江西怎么做到的安博体育- 安博体育APP下载- 安博体育官网?

  今天上午,“辉煌‘十四五’‘赣’出新精彩”系列新闻发布会之“十四五”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召开。具体如下:

  “十四五”以来,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安全生产新旧风险交织、极端自然灾害频发重发等带来的严峻挑战,全省应急管理系统深入贯彻习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抓防范、抓应急、抓改革,打赢了一场场大仗硬仗,应急管理工作取得新突破。

  从统计数据看,“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主要指标提前完成,部分指标呈现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变化。安全生产方面,事故起数实现“七连降”,由2017年最高2726起持续降至去年最低707起。“十四五”前四年与“十三五”同期相比,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超48%的情况下,全省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62.9%、53.7%。今年继续保持两位数“双下降”。灾害防治方面,成功应对2022年超历史大旱久旱和罕见森林火情,2024年鄱阳湖本世纪第二高水位和修河、锦江超记录洪水等极端灾害。“十四五”前四年,灾害频次增加26.1%,主要灾情指标实现“五锐减”,其中受灾人口、因灾死亡人口分别减少35.5%、69.1%,农作物绝收面积、倒塌房屋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减少56.4%、93.9%、42.5%。今年五项灾情指标继续大幅减少。

  “七连降”“五锐减”的数据背后,是成千上万个家庭安全感、幸福感的明显提升。

  从主要工作看,“十四五”以来全省应急管理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明显增强:

  一是风险防控更精准。五年来,立足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积极推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以防为主”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尤其聚焦“风险—隐患—灾害事故”这一逻辑链条,运用系统思维、科技手段、制度措施,构建起风险源头预防、辨识管控、监测预警、会商研判,隐患动态排查、闭环整改、复核验收、专项整治等覆盖全灾种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如隐患专项整治方面,扎实开展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紧盯道路交通、自建房、城镇燃气、电动自行车、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建筑保温材料、畅通“生命通道”等群众身边风险,扎实开展“一件事、全链条”的深度整治,纠治重大隐患达7.9万条。近五年,全省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金属冶炼、建筑施工等高危行业领域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全部大幅下降;道路交通、消防、文旅、燃气、涉水等公共领域“防”的工作明显加强,人民群众居家生活更安心、交通出行更顺心、畅游江西更舒心、干事创业更放心。

  二是应急准备更充分。积极支持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转型升级,争取国家消防救援机动队伍驻赣力量增编达3倍,建成市县两级全覆盖的专业森林消防队114支,率先推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分别组建不少于30人、10人的应急救援队伍,支持建设蓝天、雄鹰等177支7000余人的社会救援队伍,同时打造涵盖1个应急救援专用机场和150处直升机临时起降点、统筹调度使用36支航空救援队伍39架飞机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全省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空天地一体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初步形成,总数达31万人。实施总投资17.4亿元的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一次性为基层配备预警指挥、基层防灾、航空应急等三个方面9万余台套应急装备。省级综合应急装备物资储备库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市县两级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123个,设置1585个乡镇级和14353个村级物资储备点,全省常态化储备生活类救灾物资288万件套。建设应急避难场所2216处。健全应急队伍练兵比武、实战演练等常态化制度,与周边6省、11家省直单位和企业签订合作机制,强化跨区域跨部门跨队伍应急联动。

  三是救援救助更高效。坚持以预案体系建设为牵引,组织制修订应急预案17万余个。扎实推进各级应急指挥部建设,不断健全指挥调度、值班值守、信息报送等工作机制,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有近800名应急管理工作人员为人民群众“守夜放哨”,各类救援队伍也时刻保持枕戈待旦。一旦遇到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响应,迅速调集力量,科学安全施救。实战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法,就是更加注重力量预置、物资预拨、战术预备,更加注重风险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更加注重人员提前避险转移,更加注重“小火重兵、一次奏效”,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同时,始终把救灾救助作为民生工程抓紧抓实,“十四五”以来,全省按照“十有”标准集中安置受灾群众近3万名,累计拨付中央和省级冬春救助资金12.32亿元、救灾物资16.97万件,完成因灾倒损房恢复重建4807户,许多受灾群众搬进新家,开启崭新生活。

  四是保障支撑更有力。五年来,坚持依法治安,推动修订《江西省安全生产条例》《江西省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等一批法规规章,提请省委、省政府出台固本强基提升本质安全水平“1+7”政策文件(即以省委、省政府1个意见的形式,对固本强基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作出系统部署;用7个配套文件,紧盯关键作出重点部署)、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50条具体举措,制定安全生产标准9件,地方性应急管理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坚持科技赋能,纵深推进科技强安专项行动,189家危化品重大危险源及重点监管危险工艺企业、243座非煤矿山(含尾矿库)、424家烟花爆竹企业全部接入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处理监测预警信息451万余条。持续推动安全宣传与实践“双六进”,创新打造“安全屋”“安小宣”等特色品牌和安全应急主题影院、公园,广泛组织“有课本”的安全培训、“无脚本”的应急演练,“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氛围日益浓厚。

  一是始终把压实责任作为关键。连续五年提请制定省级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两个清单”,在全国较早制定“三管三必须”(即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实施细则,系统明确54个省直单位安全生产职责,按照国民经济分类全覆盖明确97个行业的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监管部门,出台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小微企业和社会组织等主体责任规定。去年首次将安全生产纳入省委巡视、省政府督查,今年首次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开展应急管理及安全生产专项考核,累计对5个设区市政府和省属企业集团开展约谈、对3个设区市实施挂牌警告,并打出综合督查、访谈、函告等组合拳,安全生产责任链条越拧越紧。这几年我们深切感到,各方面主动抓安全、全力保安全的意识明显增强。

  二是始终把排查隐患作为重点。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2021至2022年,扎实开展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排查整治隐患202万条,制定制度措施884项。2023年,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整治重大事故隐患2.1万条。去年以来,持续开展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累计整治重大事故隐患7.9万条。在与隐患的长期斗争中,深入把握规律,研究制定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改责任追究、挂牌督办、分类分级核查等制度,在全国率先构建起宣贯、排查、整改、复核、督办、责任追究等全链条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今年上半年,全国治本攻坚三年行动14项指标省级排名中,我省13项列前五,1项列第十。

  三是始终把本质安全作为目标。分级分类组织党政领导干部开展安全生产轮训,组织“三项岗位”人员(即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考核发证55.41万人,培训从业人员405万余人次。同时,持续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退出煤矿20处、烟花爆竹企业189处,分别占原总数的58.8%、29.2%,推动29个化工园区投入114亿元开展安全整治提升。扎实推进道路交通、燃气、自建房、消防等安全整治,完成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1.5万公里,排查整治自建房1278.25万栋,更新改造老化燃气管道6819公里,以旧换新电动自行车45万辆,新增充电端口106万个,打通消防生命通道30.4万处。积极推广安全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以新质生产力提升安全保障力,如针对零星电气焊“小作业”蕴含的“大风险”,在赣州、新余等地试点推行零星电气焊机“赋码加芯”。赣州共监管零星电气焊作业21.24万次,及时制止不安全作业5897次,零星电气焊火灾事故同比下降38%。

  四是始终把改进作风作为保障。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去年以来,把安全生产领域风腐问题专项治理作为政治任务,聚焦隐患排查流于形式、行政审批以权谋私、选择执法人情执法等6个方面典型问题,铁心硬手抓治理。公开征集问题线索,三级联动对组建以来3900余件信访件起底摸排,累计处理干部102人、制定长效制度36件,从根本上、深层次有效整顿安全生产行业秩序。

  近年来我省灾害性天气明显增多,面对严峻形势,我们坚定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福祉。

  一是综合减灾力求“实”。充分发挥防减救灾办职能作用,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投入“真金白银”,推进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等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全省灾害综合抵御能力大幅提升。同时,在基层大力开展综合减灾示范创建,成功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0个,大余县获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全国仅12个,是全国12个县之一),坚持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努力让每个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打造成为灾害防御的坚强堡垒。

  二是监测预警力求“准”。监测预警是防灾救灾的“发令枪”。这些年,我们在应急实战中构建起具有江西辨识度的强降水631风险预警应对工作机制。具体来说,当预报有强降水时,省级6小时风险预警、设区市3小时风险通报、县(市、区)1小时风险叫应,这里面,预警信息不仅要快要准,还要全面覆盖,确保无遗漏,相信在场记者都收到过此类预警信息;不仅要“叫醒”人,更要听到“回应”、见到行动。

  三是隐患排查力求“细”。这些年,灾害防治领域一个大的变化,就是在隐患排查上下更大功夫。统筹各级各部门力量,持续开展防汛、森林防火、地质灾害和重大基础设施等隐患排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隐患,全部建立台账,动态整改销号;全面推广使用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报送小程序,发动基层灾害信息员识别处置群众身边的风险隐患。“十四五”以来,全省有67个成功避险案例获应急管理部有关司局通报表扬,至少帮助537户、1778人安全避险。

  四是救援救灾力求“早”。针对每轮灾害性天气过程,强化超前会商,累计开展月度、季度和防汛抗旱、防台风、森林防灭火等过程会商271次;强化应急响应,启动省级应急响应25次,严格按照预案落实响应措施,特别注重提前转移避险,累计组织转移246万人次;强化联动处置,科学高效组织队伍、装备和物资,确保有力有序应对处置。同时,及时跟进救灾救助,严格落实集中安置点“十有”标准,推动农房保险在保费9元不变的情况下,最高理赔金额由2.4万元逐渐增至4.8万元、7万元;超前部署、周密实施冬春救助工作,倒排工期,推进因灾倒损房恢复重建,有力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一是对标对表谋改革。制定实施全省应急管理高质量发展“2653”行动计划,主要内容是聚焦生产安全事故持续下降、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减轻“两个目标”,推进本质安全提升、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治理攻坚、监管执法提质、应急救援强基、调查评估优化等“六项行动”,强化法规制度、人才队伍、科技信息、基层基础、宣教培训等“五大体系”,落实组织领导、要素投入、督查考核等“三条措施”。“2653”行动计划为推动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明确了“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

  二是凝心聚力推改革。创新制定统筹谋划、调研督导、宣传推广等深化改革落实全链条工作机制,尤其是大力推动厅领导班子成员全员领衔推进改革8项,11个设区市和赣江新区应急管理部门开展试点改革和“揭榜挂帅”改革73项,动态组织改革调研和工作调度,广泛组织优秀改革案例评选和宣传推广,改革创新在全系统蔚然成风。

  三是攻坚克难抓改革。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改革成果转化为安全发展实效。例如,着眼破解构建现代化应急指挥体系这一难题,主动与省委、省政府总值班室和公安、交通、卫健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常态化与消防救援机构联合值守,融合共享20个部门的监测数据,构建多样化融合通信平台,打造成为省委省政府指挥应对灾害事故的主平台。去年6月,我省遭遇入汛后量级最大的强降雨过程,鄱阳湖水位接近历史极值,省应急指挥部作为防汛救灾工作的“神经中枢”,每个工作组高效调度,汛情、险情、灾情在这里“集结”,经过研判后,一道道指令从这里发出,防汛工作有条不紊进行,协同用力夺取了防汛斗争的胜利。

  四是开拓创新促改革。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广泛组织小切口改革,以“微改革”撬动发展“大活力”。例如,今年我省强力开展“查找身边安全隐患”行动,针对有的单位排查整治隐患意愿不强的问题,我们大力推广企业自查免罚政策,全省实施自查免罚5292次、免罚金额6704万元,企业自查自改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重大事故隐患企业自查率达59%,较去年提高27个百分点;大力推广员工报告奖励政策,督促4.8万家企业制定员工报告奖励制度,落实奖励资金1720万元;大力推广群众举报奖励政策,依靠群众举报纠治隐患6900多条,安全生产人民防线越织越牢。

  近年来,赣州市高度重视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保障下倾,系统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一是健全组织体系,筑牢应急管理“前沿阵地”。按照全省统一要求,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基层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推动295个乡镇(街道)实现“六有”(有班子、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演练)、4052个行政村(社区)“三有”(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标准化建设,构建起覆盖全面、衔接有序的市县乡村四级应急管理网格。

  二是建强专业队伍,打造应急响应“中坚力量”。探索实施“多员统筹”改革,整合村级应急管理事务岗位人员,为每个行政村(社区)配备1名专兼职应急管理员,强化待遇保障和业务培训,充分发挥安全生产、防灾避险的“前哨”作用,2024年以来我市共有31起灾害成功避险案例获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火灾综合防治司通报表扬。组建20支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成政府专职消防队372支,积极培育扶持赣南救援队、蓝天救援队等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发展,形成专常兼备、优势互补、覆盖广泛的应急救援格局。

  三是夯实基础保障,强化应急能力“硬核支撑”。“十四五”期间,我市全面完成市县应急指挥中心升级改造,实现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应急指挥平台互联互通;完成市县两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储备帐篷、折叠床、毛毯、棉被、毛巾被、冬装等救灾物资共计35.5万余件套;建成标准化村级应急避难场所307处,村级避险安置点3946个,在全市295个乡镇建设直升机临时起降点,极端灾害下防灾避险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下步,赣州市将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筑牢安全底板、守牢安全底线。一是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整合基层应急资源,推动“应消合一”改革,规范明晰基层权责,提升基层协同效能。二是全面提升队伍专业素养,加大基层一线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育保障,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切实提升一线发现问题隐患和先期处置能力,从源头预防和减少事故灾害发生。三是加大基础保障投入,用好各类资金,加强基层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为基层配齐配强先进适用的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切实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十四五”硕果盈枝,“十五五”扬帆新程。“十五五”时期,全省应急管理既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更大风险挑战。“十五五”时期,全省应急管理工作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着力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着力加强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应急指挥、安全生产等工作;着力提升重要基础设施本质安全水平,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确保基本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营造安全环境。

  重点是抓好“六化”:一是推动本质安全长效化。加快传统高危行业企业改造升级,推进城市更新和韧性城市建设,实施一批重大安全工程、重点灾害防治项目。健全安全风险评估论证机制,加大落后技术装备淘汰力度,全面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完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管控制度,有效实施风险避让和灾害设防,提升全社会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二是推动风险防控精准化。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在多灾易灾地区加密监测预警设备,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感知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紧盯重点行业、关键领域、突出问题,纵深开展“一件事、全链条”整治,不断压降高危行业领域“零打碎敲”事故,推动交通、消防、文旅、燃气等公共领域安全防控水平全面跃升。三是推动应急处置专业化。建强综合性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完善各类应急队伍日常训练管理保障和联演联训联勤联战机制,推动队伍装备、物资和营房、库房、训练场地、应急避难场所等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健全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多场景的应急处置战法战术,培育应急管理新质战斗力,构建“三断”等极端条件下可靠保底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提高攻坚救援能力、舆情应对能力和救灾救助水平。四是推动应急管理法治化。加快构建以突发事件应对条例为引领,涵盖法规、规章、标准、规范、预案、规划、政策性文件的地方性应急管理法规制度体系。深化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精准执法,保持“打非治违”高压震慑,擦亮服务安全发展江西品牌。五是推动应急管理智能化。加强应急管理人才、专业、智库建设,强化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物联网等现代技术,深度融入监测预警、辅助决策、监管执法、社会动员、应急救援等关键能力建设,强化系统融合和实战应用,提升应急管理全业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六是推动应急管理社会化。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资源、资金、力量、服务向基层一线倾斜,促进基层应急能力提档升级。积极培育安全应急产业和专业技术服务市场,探索第三方有效参与应急管理的新路子,鼓励城乡居民参与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筑牢坚实人民防线。

搜索